译文
像罗浮梦里的仙女,乌黑秀丽的发髻双锁,头戴光芒四射的珠钿。像晴天的细柳那般纤柔,像春天的青葱那样细腻,像秋天的玉藕那样匀圆。酒后红晕的容颜略略显出一此腼腆,俨然像从画里走出来的婵娟。试问酋贵的仙女,月落西天,今夕是哪一年?
注释
①罗浮梦:根据柳宗元《龙城录》“赵是由雄迁罗浮,梦中遇见仙女,醒来,在大槐树下,当时月落参横”。?
②九晕珠钿:形容所戴首饰光芒四射。九,言其多。晕,日、月的外层光圈。?
③画帧:画卷。婵娟:指美女。?
④参横:参为二十八宿星之一。参星横在一边,是天快要亮的时候。
此小令具体创作时间未知。在《类聚名贤乐府群玉》本题目在“赠罗真真”后面有“高效臣胡善甫席上赋”九个字,提供了此曲创作的更具体的背景,是“高效臣胡善甫”二人设宴招待朋友,罗真真表演助兴。乔吉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女子怀有深刻的同情,这是他为歌姬罗真真所创作的一首小令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这首曲子描写罗真真的美丽外貌时,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赞誉之意。开篇就把罗真真抬到“罗浮梦里真仙”的地位。这一句巧妙地扣住描写对象的名字用典。作者在赞扬罗真真像罗浮梦里的仙女之后,用一大堆比喻具体描写了她乌黑秀丽的发髻和光芒四射的珠钿,她纤细柔软的身材,细腻的手指,浑圆的胳膊。涉及这些意象时除了描摹外观,使用比喻,还提及了“晴”“春”“秋”等天气和时节。这些都是易令人产生感触的词汇,它们配合比喻与描摹,形成一组可爱可怜的意象,将罗真真美丽可爱的外貌描绘得生动细致。“九晕”是以实代虚,形容光芒之多,从而以首饰的耀眼衬托出女子的艳丽。接着作者写到女子在酒后的神态显出一些腼腆,就像从画里走出来
朱熹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徽州婺源人。父松字乔年。熹幼颖悟,甫能言,父指天示之曰:“天也。”熹问曰:“天之上何物?”松异之。就傅,授以《孝经》,一阅,题其上曰:“不若是,非人也。”尝从群儿戏沙上,独端坐以指画沙,视之,八卦也。年十八贡于乡,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。主泉州同安簿,选邑秀民充弟子员,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,禁女妇之为僧道者。
淳熙五年,除知南康军。至郡,兴利除害,值岁不雨,讲求荒政,多所全活。讫事,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。间诣郡学,引进士子与之讲论。访白鹿洞书院遗址,奏复其旧,为《学规》俾守之。会浙东大饥,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荼盐公事,即日单车就道。复以纳粟人未推赏,辞职名。纳粟赏行,遂受职名。即移书他郡,募米商,躅其征,及至,则客舟之米已辐凑。熹日钩访民隐,按行境内,单车屏徒从,所至人不及知。郡县官吏惮其风采,至自引去,所部肃然。凡丁钱、役法之政,有不便于民者,悉厘而单之。于救荒之余,随事处画,必为经久之计。有短熹者,谓其疏于为政,上谓王淮曰:“朱熹政事却有可观。”
熹登第五十年,仕于外者仅九考,立朝才四十日。家故贫,箪瓢屡空,晏如也。诸生之自远而至者,豆饭藜羹,半与之共。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,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。其为学,大抵穷理以致其知,反躬以践其实。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,圣经之旨不明,而道统之传始晦。于是竭其精力,以研究圣贤之经训。所著书皆行于世。熹没,朝廷以其“四书”训说立于学官。平生为文凡百卷,生徒问答凡八十卷,别录十卷。庆元二年,沈继祖为监察御史,诬熹十罪,诏落职罢祠,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。四年,熹以年近七十,中乞致仕。五年,依所请。明年卒,年七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