浪花
王寀〔宋代〕
一江秋水浸寒空,渔笛无端弄晚风。
万里波心谁折得?夕阳影里碎残红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缱绻秋水倒映着天空,渔舟上的笛声在晚风中呜咽悠扬。
在万里寒碧的波心绽开的奇花,谁个能够折得?那凋零摇碎的千瓣落红,是秋日夕阳在江波里投下的倒影。
注释
晚风:晚上的风。
残红:凋残的花;落花。
创作背景
宋洪迈《夷坚志》载,有个诗人叫曹道冲,在京城卖诗,凡有命题,挥笔立成。有人特意给他出难题,请他写首描写浪花的绝句,限用“红”字韵。曹道冲作不出,请来人去找学士王寀。结果王寀欣然捉笔,一挥而就,写下这首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缪钺等 · 宋诗鉴赏辞典·上海 :上海辞书出版社 ,1987.12(2012.7重印)
赏析
诗的起首两句,描写环境,说一江秋水,万里晴空,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。因为是秋水,“潦水尽而寒潭清”,所以是蔚蓝的;因为是秋天,秋高气爽,晴空万里,天也是蔚蓝的。天光水色,交相互染,连成一气,所以诗用了个“浸”字,仿佛水浸入寒空;同样,也是说天浸入秋水,下文夕阳染红秋水也就顺理成章。次句为这静谧广阔的背景增添情趣,说渔舟上一曲悠扬的笛声,在晚风中传扬。这样一写,为整个画面加入了声响,使人感受到浓重的秋晚中美妙的意境,又以“晚风”若不经意地带出时间,为下两句预设地步,勾引出下面的夕阳、浪花来。
上两句,已经为正面写浪花做好了一切准备,很得咏物诗烘托渲染的意趣,到这时
简析
《浪花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的前两句,描写环境,一江秋水,万里晴空,笛声悠扬,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;后两句先欲擒故纵,想象奇特,”夕阳影里碎残红“是全诗之警策,取得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。整首诗写得十分形象,尽管真正写浪花的只有结尾一句,但诗中句句可见浪花的影子,充溢着抒情的语调,意趣盎然。
王寀
(1078—1118)江州德安人,字辅道。王韶子。好学,工词章。登进士第。累官校书郎。好延道流谈炼丹修仙事。为徽宗所召,约某日即内殿致天神,为林灵素所陷,术不验,下大理狱弃市。 16篇诗文
湘春夜月·近清明
黄孝迈〔宋代〕
近清明。翠禽枝上消魂。可惜一片清歌,都付与黄昏。欲共柳花低诉,怕柳花轻薄,不解伤春。念楚乡旅宿,柔情别绪,谁与温存。
空樽夜泣,青山不语,残照当门。翠玉楼前,惟是有、一波湘水,摇荡湘云。天长梦短,问甚时、重见桃根。这次第,算人间没个并刀,剪断心上愁痕。
南歌子·玉漏迢迢尽
秦观〔宋代〕
玉漏迢迢尽,银潢淡淡横。梦回宿酒未全醒,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。
臂上妆犹在,襟间泪尚盈。水边灯火渐人行,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。
离亭燕·一带江山如画
张昪〔宋代〕
一带江山如画,风物向秋潇洒。水浸碧天何处断?霁色冷光相射。蓼屿荻花洲,掩映竹篱茅舍。
云际客帆高挂,烟外酒旗低亚。多少六朝兴废事,尽入渔樵闲话。怅望倚层楼,红日无言西下。(红日 一作:寒日)